奥运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活动之一,兴建场馆、举行比赛、各种运维等都会消耗大量资源,产生碳排放,尤其是冬奥会,赛场的冰雪转换等工作相比夏季奥运会将产生更多碳排放。对此,北京已向全世界庄重承诺:将实现碳排放全部中和!北京冬奥会将成为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!
国家体育馆“鸟巢”灯火通明
18项碳减排措施+4项碳中和措施
助力北京冬奥交出优秀答卷
面对全球气候问题以及奥运会的资源调动等问题,国际奥委会一直在鼓励和推动举办更低碳可持续的奥运会。从此前三届冬奥会便可看出:
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主要从两方面入手,一是推行公共交通,更多采用氢动力;二是通过和绿色能源机构合作,在全球开展低碳项目建设。2014年索契冬奥会对场馆进行了特殊设计,采用透明玻璃结构节约能源。2018年平昌冬奥会在采用绿色建筑、使用清洁能源的基础上,还建设了温室气体监测系统,并发布碳管理报告。
不过,这三届冬奥会都存在赛后场馆容易荒废、部分能源不可再生等问题,并且尚未大规模使用智能技术。
2022年,北京冬奥会将从能源、建筑、交通、碳汇4个方面入手,通过人工智能、5G等前沿技术,实现碳排放全部中和。正如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所讲:“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艰难时期,北京冬奥组委也将举办一届非同寻常的冬奥会。”
北京 国家游泳馆夜景
早在2019年,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就专门研究制定了《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》,确定了18项碳减排措施和4项碳中和措施。
(一)推动低碳能源技术示范项目
1.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
2.场馆常规电力消费需求综合实现100%可再生能源
(二)加强低碳场馆建设管理
1.建设赛区超低能耗低碳示范工程
2.推动场馆低碳节能建设与改造
4.推进场馆运行能耗和碳排放智能化管理
6.强化废弃物回收利用管理
(三)建设低碳交通体系
1.不同赛区间的转运充分利用高铁
(四)北京冬奥组委率先行动
1.废旧厂房综合利用
(一)北京市林业固碳(北京市造林绿化增汇工程)
100%绿色供电、二氧化碳清洁制冰

河北张家口: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
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冬奥会大规模采用全球变暖潜能值(GWP)为1的二氧化碳环保型制冷剂进行制冰,这在奥运历史中尚属首次。国家速滑馆、首都体育馆及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三个场馆共建设7块二氧化碳冰面,冰面温差控制在 0.5℃以内,碳排放趋近于零。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品质余热可回收再利用,相比较传统方式效能提升30%-40%。
北京 国家速滑馆
此外,针对雪上场馆的绿色建筑设计问题,北京冬奥组委制定了《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》。该标准是我国首个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,填补了国内、国际相关标准的空白,将是北京冬奥会在规划建设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的奥运遗产,对我国今后雪上场馆建设具有先进的节能低碳的指导意义。
北京冬奥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共接入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电力的29个业务系统,涉及绿电、物资、保障等187项指标数据,通过运用数字孪生、知识图谱、智能语音等技术,可实时、全景式监控场馆内电力情况。
北京冬奥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(来源:中电传媒能源大数据)
与北京冬奥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相配合,张家口冬奥保障指挥中心主要负责保障本区绿电供应。
该平台由国家电网公司冀北电力通过开发6大核心功能、构建7大主题场景、融汇13套系统数据打造而来,运用5G、智慧物联等技术,实时感知关联设备运行状态和内外部环境,辅助相关人员总览全局、快速决策。
北京 五棵松体育馆
优化交通运行管理系统
打造“冬奥绿色低碳公共交通网”
低碳交通同样是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之一,本届冬奥会共有3个赛区,赛区内交通、赛区和市区间交通同样需要采取措施,确保更加绿色低碳。
氢燃料客车
场馆的智慧化数字化升级也有助于提高交通运输效率,降低碳排放。未来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可动态采集相关设备的运行情况、周边道路人流情况,使数字建筑和城市交通系统联通,基于人工智能形成最优的解决方案,改变大型活动时部分市区内场馆周边交通不畅情况,提升附近车辆的交通燃油效益。
